商朝故事第二十五章
一
商朝故事第二十五章,夏朝,一个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王朝,在汤率领大军的攻击下,顷刻间就倒塌了,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,虽然夏朝建立之后,经历过诸侯反叛,后羿和寒浞的叛乱,最终都没有成就大事,经历过风雨的朝廷,还是一如当初般地强大,挺拔,却不料,说倒就倒了,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,是很难接受的。
夏朝的历史上,的确出现了某些昏聩大王,的确给国家民众带来不少灾难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夏朝出现过大禹,少康这样的英明大王,夏朝的建立,给整个社会带来全新的气相,新的社会制度砸碎了“大锅饭”似的原始社会。新的社会制度,管理方式,给予了有才能,有志向的人,提供了尧舜时期无法提供的舞台,正是在这部分精英的带领下,科学文化,生产力才发展了,结束了原始社会后期的愚昧,蔽塞贫穷的平均主义,奴隶社会的诞生,毫无疑问,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,生产力的提高,让作坊加工业蓬勃兴起,让商业可以堂而皇之成为产业实体,让牛马耕地成为大地主的主要劳动工具,这一切的出现,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,虽然这种生产方式照比后来的封建制生产方式有诸多的不如,但是相比于原始社会却是个极大的进步,就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,社会结构上出现了“仕”这一阶层,这个仕阶层的出现,标志着华夏民族有了自己的精神图腾,出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,最为宝贵的民族精神,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批人,有了这样的信仰,才历经风雨不倒,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夏朝的建立,的确为华夏民族的延续和发展,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按照自然法则,就像月圆就有月亏一样,再兴盛的王朝,也会有它没落的一天,到了四百年的时候,曾经强大无比的夏朝走到了尽头,必然而然地会出现履癸——桀这样的昏君,这是上苍的意思,上苍的意思就是人的意思,没有人可以扭转,圣人也不行。
伴随败家昏君出现的同时,一定会诞生英雄,这同样是历史的安排,是大自然的馈赠。汤的出现,是上苍赋予华夏民族的历史使命,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,华夏历史的多次变迁都证明了这点,每当历史进入到最黑暗的时期,就会诞生伟大的英雄人物,这是华夏历史丰厚底蕴的必然结晶。汤的家族经过长期积累,到了汤当政的时候,厚积薄发了,这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。
商族从王亥放弃尊贵侯爵地位,进入商界开始,埋下了复兴的种子,这一历史性的变革,让商族从单一的,狭小的农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度里走出来,迈出了原始积累的第一步,而商族的后代继承人,无不坚定地按照祖先划出的道儿继续往前走,在虚荣和实际面前,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,这才为商族的崛起,奠定了强大的物资基础。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,到了汤这里,瓜熟蒂落了,成就了商朝的六百年基业。
当然,汤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,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,到奴隶社会的传承制,都是通过非暴力手段取得的王位,而汤是第一个通过暴力手段赢得的王位,而且是嫡系姒族之外的异性人,这里涉及到了根本性的问题:王位获得的合法性。虽然商之后,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屡见不鲜,但是毫无疑问,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风险是最大的。
夏朝君王中,桀的胡作非为达到极致,但是因为通信能力的严重滞后,夏朝四百年统治,在一代代人心理种了的正统观念,多数华夏人,并不知道桀做了什么,只有深受其害的京畿一带的人,才非常痛恨桀的残暴,因此可以这样说,在多数诸侯国民的眼里,汤取得的王位并不合法,也不合规,这对汤做大王提出一个严酷而现实的问题:如何让民众认可他这个新大王。现实是残酷的,虽然多数诸侯对桀的统治不满,但是当汤高举义旗,领衔造反的时候,某些嘴里高喊不满的诸侯,并没有加入讨伐桀的义军中,真正投入到反叛大潮中的诸侯并不多,大约有四五十个诸侯,这和全国三千诸侯比较起来,其实是个极小的数目,甚至当初许诺参加的诸侯,最后时刻有的打了退堂鼓,这本身就在告诉汤,他们只是对桀有意见,但是并不希望推翻桀的统治,不赞成建立新的王朝。
当然,诸侯们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,但是根本一条还是占多数的,大王犯错可以纠正,王朝是不可以随便更替的。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问题,汤率领大军从鸣条得胜归来,像京城进发的半路上,被一帮遗老遗少拦住了去路,他们试图阻止汤的大军入城。当时汤感觉奇怪和生气,因为遭受桀荼毒,压迫最厉害的,就是京城一带人,他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反对他去建立新朝,当汤问大家的时候哪里知道,领头的遗老告诉汤:“汤候,你这样做是不忠不孝,大王是天下人的主人,商地历代祖先享受朝廷俸禄,祭祀朝廷香火,就算大王有过失,做臣子的,只能去纠正和提醒大王改正过失,而不是取而代之,这是造反,大逆不道的。”
当时的汤,听完这番话,气的脸色变了,因为他不懂,饱受桀欺凌的他们,为什么要死抱着腐朽的朝廷不松手,反对建立全新的朝廷。后来当他冷静下来感觉后怕,因为这个时候他明白了,他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,打破了很多人的习惯认知,他们不舒服,多数人的心理就这样想,夏朝的王位只能是姒族人担任,这个不行可以换下一个,但是外姓是不可以的,改朝换代是逆天,不可行的,因为王位是天定的,夏朝大王由姒族人担任是不可更改的。汤不能像对待敌人那样杀掉他们,或者把他们关起来。再说了,没有人知道,这样的人有多少,就是想杀也不可能杀过来。
此时此刻汤明白了,虽然自己用军事力量占领了京城,成为了新大王,但是并没有得到更多人认同,他们认可的,自己是个叛逆者,就是说,真正建立新朝廷,只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,是他必须考虑的。如果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,就算你以后为民众做了很多事情,让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好处,只怕还会有部分人怀念旧王朝。
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决姒族贵族问题,按照朝代更替的规律,当新贵族诞生的时候,意味着旧贵族的死亡,但是汤是个务实的,有战略远见的政治家,他要建立的,不是一家一族的小社会,而是囊括各个氏族融合一体的华夏大民族,最后让这些民族在同一的文化认同,信仰认同的共同意识下的国家生活,这样的国家才会真正地强大,汤的这种认识和战略远见来源于黄帝,因为黄帝打下天下的时候,并没有专一的,给姒族以绝对的权利和优惠,而是让炎帝族,蚩尤领导的九黎族,还有共工领导的共工族等大小氏族,共同去管理国家,把多个不同氏族融合一起,建立了属于大家共同认可的华夏民族,事实证明了黄帝的远见,就因为黄帝没有带偏见,到了后来,很多氏族自动取消了原有氏族的信仰和文化,一同信奉起大家都认可的信仰和文化,这才有了根基庞大的华夏民族。
汤也是这样想的,况且,桀虽然离开了中原大地,但是姒族的众多子弟,贵族没有离开,尤其是王族中的贵族,他们不但还拥有相当的社会力量,经济力量更是不同凡响。如果汤刻薄地对待他们,就等于为自己树立了潜在的敌人,一旦有某个诸侯不满汤,起兵造反,姒族中的子弟,贵族,就可能加入他们的怀抱,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。因为汤就是以侯爵的身份,一方诸侯的地位起兵反夏的,谁能说,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汤?因此如何处理好姒族的问题,绝对不是小问题,是关于社会能不能稳定,江山能不能长治久安的大问题。
当然,对姒族的宽宥,必然要遭到功臣的反对,他们之所以愿意加入商候队伍,冒着造反失败,被灭九族的风险,就是对于姒族的统治恨透了,如今他们成功地夺取了政权,不去秋后算账,反而要安抚姒族,这是难以接受的,如何说服他们,绝对是让汤头疼的事情,不能够说服他们,就可能伤了这些人的心,这是汤不愿意的。因为这些人在他以后治理国家,南征北战之中,还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,尤其是如何说服费晶是最大难题。费晶之所以放弃了朝廷的高官地位,义无反顾地投入商族,就是对桀的朝廷彻底失望,对姒族人的腐朽,昏聩不能忍耐了。在攻打桀的战斗中,他竭尽全力,为商朝建立立下了大功,是个不能让他不痛快的人,因为他的身边,聚集了一批这样的人。
第三个难题同样要命,那就是如何处置诸侯问题。在夏朝统治时期,全国大大小小的诸侯有几千个,诸侯的过多,其实割裂了朝廷和地方的联系,削弱了朝廷**的统治权利,汤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延续下去,他不想建立一个过渡松散的统治集团,因此势必要砍掉相当一部分诸侯。按照汤这时的想法,至少要砍掉三分之二的诸侯,诸侯越少,代表氏族部落就越少,文化熏陶,信仰统一就容易,**的政策灌输,执行力就越容易到达,只是砍掉这样多的诸侯,那会动了很多人的奶酪,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,而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,稳定应该是第一位的,所以何去何从的确难以取舍。
但是汤又明白,如果不再朝廷草创的时候解决这些问题,等到政权稳固,一切政策,法规形成,对诸侯动手更难了,因为到了那个时候,这些新贵,既得利益者,会和朝廷中的官员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,内部的阻力会很大,甚至某些功臣会变成利益集团的代言人,因为某些功臣变色了,真金白银会腐蚀他们的灵魂。这个时候对功臣动手,又会落下禽鸟尽,良弓藏的骂名。
如此一想,汤决定冒着朝廷动荡的风险,也不能把烫手的山芋放在日后,长痛不如短痛,该出手时就出手。汤的**,过人的胆识,此时起了作用,让他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,因此就和几个重臣商量,尽快让朝廷工作走向轨道。
二
汤拿下京城之后,没有在京城睡一夜,对于王宫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眼就离开了,而是把京城留给了小儿子仲壬看守,自己仍旧回到谷熟的侯府办公,虽然很多大臣希望他早一天荣登大宝,坐上大王的位置,汤似乎对此并不着急。关于什么时候登基,用什么样的礼仪来庆祝,一概交给终古去办,一次也没有过问,这让很多人不理解。觉得汤如果对大王的位置不感兴趣,何必冒着反叛的风险去推翻夏氏王朝?
汤自然不去解释,其实是不屑于解释,如果他不能解答自己给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,是无心登基的。对于汤的真正心思和胸怀,只有伊尹能够理解一些,因此直到汤派人找他,他并没有主动去打搅汤,给汤充足的时间去思考。伊尹可以等,汤可以等,但是外来的诸侯不能等,他们参与推翻桀的夏朝,就是为了获得利益,否则怎么会千里奔波,参与其中?于是他们中某些人直接找到了终古,因为终古是诸侯和汤之间的主要联系者。幸亏终古机警,告诉诸侯们,自己正在筹备汤登基大事,一旦筹备完事,大王登基了,自然会有个说法。再说了,他们作为诸侯,不能不参加大王的登基大典吧!
终古的这番话,算是留住了他们,诸侯们只好再耐心地等候下去。事后,终古就把诸侯们的不安情绪告诉了汤,汤这才明白,自己不应该怠慢了诸侯,诸侯也不能长时间留在谷熟,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,因此,汤只能暂时放下别的事情,让终古加快速度,自己也要尽快登基。不做上大王的位置,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发旨意的。
看似不复杂的登基问题,在汤来说问题不少。第一个问题就是,新大王在哪里登基?按理说京城是现成的,虽然汤命令烧去了倾宫,但是原来的王宫仍在,照比汤的侯府,要豪华富贵的多,如果把谷熟当做王宫,就需要重建王宫,或者扩建侯府,把侯府升级为王府,但是新的问题来了,汤是打着桀**,荒淫的旗号去推翻夏朝的,如今却要在夏朝的古都去登基,难免给人的感觉是新瓶装旧酒,怪里怪气的,也显得不吉利,不那么名正言顺,有损汤为民请命造反的名声。其次,商朝的官员和旧将,清一色反对把新都城放在桀曾经占据的京城,从感情上来说,他们舍不得离开故土,从利益上来说,他们的土地,房屋,亲朋好友都在谷熟,而到了京城,一切要从头开始,问题是土地房屋搬不走,如果新京都不落在谷熟,谷熟就会沦为一般性地城镇,这里原有的财产就严重缩水,亲朋好友中的多数不可能跟随他们进入京城,所以集体反对不奇怪。
第二个问题是,按照朝廷对大王的规定,大王不仅要有正式的王后,还要有嫔妃,美人。汤本来不好色,精力都放在工作上,加上年纪大了,国事一大堆,新国家处在百孔千疮的时候,对女色更加没有兴趣,做侯爵几十年了,至今只有从有莘氏娶回的那个女人,夫妻两个恩爱,他也不想在多个女人身上分心,可是朝廷的旧有规矩放在那里,平常人家富贵了,都要多娶几房姑娘做妾,他是做大王的,只有一个老妻陪伴,显得寒酸,配不上大王的身份,因此这件事不是由汤自己想怎么样,就可以怎么样的?
汤到了这会才知道,做大王真不是轻松的事情,许多事情大王并不是自己可以说了算,到不如做侯爵的时候,自己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。不喜欢奢侈,做继承人的时候,就住在主癸留下的府邸里,那时候也有不少官员说,老主人住了一辈子的侯府旧了,希望拆毁建新的,汤拒绝了,因为汤节俭惯了,建新侯府要花很银子,他舍不得,结果只能按照他的意见办。作为侯爷,只有一个老婆也是说不过去的。因为那个时候,男人有多少女人,尤其是有身份家里的女人,那是招牌,就像今天的人,有多少房子,有几座工厂一样,男人在社会上混,有时候是需要招牌的,但是他又拒绝了。觉得自己的老婆是有莘氏的大美女,这够了,江湖上都知道,能够娶有莘氏美女的男人,肯定不一般,他不需要增加别的女人去滥竽充数,夫妻恩爱够了。
过去可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,现在要做大王,一切就被推翻了,汤感觉大王做的窝囊,为什么官做大了,权利到小了?大家看见汤不同意这件事,就急了,因为选择王妃并不是简单的事情,是需要时间的,富贵人家娶小妾,还要找媒婆反复寻找,仔细掂量,大王选王妃就更复杂了,不但人要求长得年轻漂亮,知书达理,出身富贵之家,本身没有许配过人家,并不是一就而就就可以的。大家就找仲虺和伊尹去做说客,因为汤最信任他们。哪里知道,这次他们去也不灵了,被汤一口拒绝了。汤的理由是,娶老婆,招嫔妃是家事,两位大人是管国事的,家事就不要插手了。结果弄得两个能人一鼻子灰,只能是苦笑地退却了。最后还是终古想出了办法,直接去找汤的夫人,让她出面做工作,这件事才算圆满解决。
那么汤的原配是怎么说服汤的,这里有必要交代几句,汤的原配不但漂亮,娴熟,还聪明大度,她在汤回家吃晚饭的时候问汤:“侯爷,听说侯爷不准备娶嫔妃充填后宫?”
“夫人说的没有错,我有你一个贤妻就够了,何必招蜂惹蝶?”汤回答。
“侯爷如果是个普通男人,这样说,妾自然高兴,也赞同,但是侯爷马上就要做大王,是代表国家形象的,如果只有老妻一个,就给万民竖起了寒酸的形象,这对侯爷不好,对国家也不好。”
“夫人可记得,桀为什么亡国?自从妹喜进宫,桀整个人就变了,淫乱是主要原因之一。”汤皱着眉头说。
“侯爷,桀本身根基不正,即使不是因为美女,他也会亡国的,看看他干的事情就知道了,美女本身不是他亡国的根本原因,侯爷不可以因噎废食。金珠宝贝谁都喜欢,为什么有的人会玩物丧志?有的人只是欣赏它的美?这和本人的基本素质有关系,和他喜欢的东西没有关系。”
“夫人这样说,也有道理。”汤不能不觉得夫人的话说的对,只能点头承认。
看见汤听进了自己的话,夫人暗暗地笑了,又说:“侯爷可曾知道,为什么富贵之家都要娶几房姨太太?”
“美女可以给人愉悦,这还用说?”汤奇怪地问。
“侯爷为什么只是单一地想到美色迷惑人的作用?其实他们娶几房姨太太,还有不得已的苦衷?”夫人略带责备地说,她明白,如果不让汤从带有贬义的思维里走出来,汤就很难被自己说服。
“把美女娶进门,还有苦衷?”汤不理解了。
“富贵之家都是家大业大,靠夫人一个人管理,第一是过于劳累,二是管不过来,容易劳神费力做不好,人就衰老的快,心情也容易不好,时间长了,影响夫妻的感情。如果多取几房夫人,可以分担杂务。例如,有的可以管柴米油盐,有的可以管庄园里的下人,有的可以陪男人去交际,还有的可以管家里的库房。侯爷想想,一个人怎么忙的过来?”
“嗯!夫人的话有道理,天下男人当然也不都是好色之徒。”汤回应说。
“当侯爷做了大王,好大的一座王府,各色杂人,杂事就需要好几个人去管,靠妾一个人,如何管的过来?”夫人又说。
就这样,汤被夫人说服了,同意选妃子了,大臣们一阵欢喜,因为最难的大题解决了。然后就是解决汤在哪里登基的问题,最后汤在再三考虑之下,决定放弃京城现成的王宫,把新王宫建在谷熟,毕竟他首先要考虑原来官员的想法。这些人是商朝起家的根基。但是为了快一点完成登基大典,新王宫只能在侯府原来的地址上,建造王宫,因为时间紧,还因为汤不喜欢奢侈,新王宫建的既不要求高大,也不需要富丽堂皇,当然了,对比旧侯府。还是阔气不少。
现在就必须考虑下个问题,登基大典举办的时候,是不是给全国诸侯下帖子,毕竟这是商朝建立的第一次大王登基,不知道有多少诸侯会来,如果来的人少了,说明某些诸侯不认可新大王,但是诸侯都来,也是麻烦事情。因为谷熟不是原来的京城,城池规模不大,可以供诸侯使用的馆舍,吃饭的酒肆远远不够,也没有几家娱乐作坊。诸侯们,多数到到过京城,谷熟照比京城,寒酸的不是一点半点,这个问题短时间里没有办法解决,因为这不仅仅是财力的问题,是谷熟周边并没有那么多做建筑的公司。
讨论期间,多数大臣建议让诸侯都来朝觐,因为这关乎朝廷的脸面,也可以检验谁承认新朝廷,但是也有大臣反对的,反对的主要理由是,当诸侯来到谷熟的时候,解决不了吃住的问题,朝廷同样丢脸,如此一来,不如有限地让诸侯来。在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,汤表态了,汤对大臣说:新朝廷要以务实的做法取悦民众,不能因为诸侯要来,就急急忙忙去建设大量的馆舍和餐馆,因为当诸侯走后,这些房屋就会空置,餐馆就可能因为吃不饱而关门,这些损失不仅是朝廷要承担,业主也要承担,新朝廷做事情不能好大喜功,要脚踏实地,因此汤决定,可以通知诸侯登基大典,但是必须强调,来不来自愿,朝廷不做强迫,也不把来不来朝觐,作为对新朝廷忠不忠的检验标尺。
大家都没有想到汤会这样的敞亮,不约而同地给予了掌声,因为按照常理,最需要装门面的就是汤,因为这是他登基亮相的关键演出,他可以抛开面子,别人当然不会有多少牺牲的。就此他们知道,汤虽然要做大王了,还是过去的汤候,本质一点没有变,有了这样务实的大王,还愁新朝廷不能强大?
看见大臣不再有意见,汤就做出了决定。
